• <code id="m0wsm"></code>
    <cite id="m0wsm"><center id="m0wsm"></center></cite>
    <cite id="m0wsm"><pre id="m0wsm"></pre></cite>
  • 糧油儀器網致力打造專業糧油儀器信息平臺,本頁面詳細介紹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1-2章,共五章))詳細信息!

    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1-2章,共五章))

    來源:  類別:糧油政策  更新時間:2006-09-08  閱讀
    【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

    十一五時期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深入分析十五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狀況,正確認識和把握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新階段新形勢的基礎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適應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編制《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

    第一章  形勢與任務

    第一節  “十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就

      “十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三農”的政策措施,經過全國上下特別是億萬農民的共同努力,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糧食生產能力明顯恢復。2005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84億噸,在2004年增產3877萬噸的基礎上又增產1455萬噸;糧食畝產309.5公斤,再創歷史新高。“十五”期間,主要經濟作物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棉花總產年平均542萬噸,與“九五” 相比,增加111萬噸,畝產增加5.7公斤;油料總產年平均2943萬噸,增加496萬噸,畝產增加12.7公斤;糖料總產年平均9522萬噸,增加821萬噸,畝產增加597.7公斤。畜牧業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和平穩發展態勢,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0%,2005年肉蛋奶產量比2000年分別增長26.4%、28.3%和211.7%。漁業保持快速發展,2005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比2000年增加827萬噸,年均遞增3.6%。主要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格局趨于穩定。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高效經濟作物、畜牧業、漁業保持較快增長,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得到優化,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已現雛型。“十五”期間,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5%,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45%。2005年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50534億元,比2000年增長86.1%,年均增長13.3%。農墾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2%,增速比“九五”時期提高一倍。

      三、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特別是轉基因生物技術、超級稻、矮敗小麥和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大,啟動了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重點推廣了一批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48%左右,比“九五”期末提高11個百分點。農業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36%。農業標準化進程加快,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四、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

      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糧食購銷市場全面放開,以批發市場為中心、集貿市場為基礎、直銷配送和超市連鎖為重要補充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大中城市消費鮮活農產品的80%通過批發市場提供。農業國際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方式日趨多樣,合作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貿易大幅度增長,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歐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以遠洋漁業和境外土地開發為代表的境外資源開發利用成效顯著。

      五、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比2000年增加1002元,扭轉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近年來,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收入構成發生積極變化,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明顯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萬人減少到2005年的2365萬人。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民生活環境和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

      六、農業支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積極推進種養業良種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等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啟動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沼氣建設、退牧還草等一批重點工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農業應急管理機制初步建立,制定并發布了《草原火災應急預案》等7個農業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得到加強。

      七、農業和農村經濟政策取得重大突破

      農村稅費改革不斷深化,減免了農業稅,取消了牧業稅和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實行了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產糧大縣獎勵政策,這是農業政策的重大突破。農村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依法賦予農民長期穩定的農村土地使用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墾區集團化改革進展順利,國有農場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更加順暢,國有土地管理制度漸趨完善,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穩步推進。

      “十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為國民經濟發展、社會政治穩定和全面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十一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積累了有益經驗。

      一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十五”期間特別是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優化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整合各種資源和要素,促進農村各行各業健康發展,全面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二是堅持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各級農業部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的支農惠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維護農民群眾的利益。依法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維護進城務工農民合法權益。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整頓規范農資市場,嚴厲打擊各種坑農害農行為。真心誠意為農民辦實事,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有效激發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堅持深化農村改革和農業對外開放。各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按照中央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稅費、金融和流通體制改革,啟動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試點和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業支持與保護體系,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同時,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大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面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增強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拓展了發展空間。

      四是堅持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和區域優勢,不斷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加強關鍵領域和重大技術的研究,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優良品種,扎實抓好農民科技培訓,真正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已成為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

      五是堅持把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競爭力和農民切身利益,是新形勢下衡量“三農”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十五”期間特別是近年來,各地農業部門始終把增糧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并處理好增糧與增收,以及增糧增收與結構調整的關系。實踐證明,抓住了增糧增收,就明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科學發展的方向,把握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第二節  “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時期,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實現全面小康承前啟后、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加強農業,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應科學分析和把握“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努力開創新的發展局面。

      “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體上面臨良好的發展環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和部署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體現了“重中之重”戰略思想、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和“兩個趨向”重要論斷的要求,不僅使我們黨指導“三農”工作的思想和理論更加完善,而且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目標和任務更加明確。尤為重要的是,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特別是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使解決“三農”問題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這必將進一步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12.4%,全國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大關。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有條件更多地向農業和農村傾斜,各種資源有希望更多地投向農業和農村領域。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人們消費需求的變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為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國家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進一步強化,將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農村各項改革的全面深化,城鄉統一的市場體系逐步形成,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逐步弱化,都將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體制環境。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和重組,不僅為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及服務,促進我國農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為發揮比較優勢,擴大農產品出口,加快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與國際接軌,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為我國農業進一步開拓國外市場和利用境外資源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十一五”期間,一系列制約因素的存在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要求。

      ——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耕地質量在一些地區持續下降;水資源短缺與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區農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開發不足;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環境依然脆弱。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加大耕地保護、資源合理利用和環境治理力度,更加注重節約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業投入不足,欠賬太多,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較差,支撐體系不強,短期內難以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更加注重政策的扶持,加大政策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夯實農業的基礎,增強農業抗御各種風險的能力。

      ——市場競爭壓力加大。目前我國已進入入世后過渡期,農產品進口關稅已降到較低水平,國外農產品進口壓力加大,農產品出口面臨的貿易摩擦增多,技術壁壘增強。與此同時,我國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保護農民權益的機制和體系還不健全,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需要。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加大體制創新、科技進步和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農民增收的難度增加。目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小,比較效益低,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難度較大。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尚未形成,農村勞動力平等就業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消除,轉移就業增收任務艱巨。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更加注重農民增收,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中心任務,大力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近年來,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呈多發、頻發趨勢,對畜牧業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一些地區潛在疫情突出,防控能力較薄弱,應急預案不完善,防疫體系不健全,防疫隊伍不穩定,防疫經費難落實。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更加注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不斷增強防控能力,提高防控水平。

    第三節  “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任務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努力完成三大基本任務:

      ——確保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使農業加快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從數量和質量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確保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提高糧食生產比較效益,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加快推廣農業節本增效品種和技術,發展農村循環經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進一步開辟農村內部就業和增收領域;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就業技能和本領,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和增收渠道。

      ——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在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全面推進農村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加強農村道路、電力、沼氣、人畜飲水、漁港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加快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探索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第二章  指導原則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落實“重中之重”戰略思想和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基礎,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農業綜合配套體系建設為保障,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的區域化、標準化、產業化、機械化、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積極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努力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質量,保障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農業不斷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十一五”期間,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以下原則:

      ——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糧食穩定增產、農業不斷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把糧食增產作為關系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目標,大力加強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農業增效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根本,采取綜合措施,拓寬增收渠道,優化增收格局,構建長效機制。

      ——統籌城鄉發展,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的新機制,不斷增強農業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加快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逐步消除影響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建立新型城鄉關系,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引導資金、技術、人才、服務等向“三農”聚集,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逐步縮小農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促進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農村與全社會進步相同步。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農業科技進步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的中心環節,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集中優勢力量,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力爭在關鍵領域的重大開發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加快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著力提升農業科技應用轉化能力,使科技向產業聚集,技術向產品聚焦,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發展質量。

      ——轉變增長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要深入貫徹落實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發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積極開發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保護好水、土地、草原和水生生物等自然資源和動植物野生種質資源,促進農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逐步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要充分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反映民聲、民愿、民志,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農民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農民開展合作互助。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大力實施人才強農戰略,加強新型農民培訓,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促進億萬農民的全面發展。

      ——深化改革開放,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推進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構建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體制環境,充分體現農業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產業轉移,在擴大開放的條件下增強促進發展的能力,在農業國際化的進程中保護好發展好我國農業。

    第二節  發展目標

      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綜合考慮未來五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和條件,“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主要農產品供給保持平穩增長。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1.0333億公頃,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億噸左右;棉花、油料和糖料產量分別達到680萬噸、3200萬噸左右和1.2億噸;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穩中求升。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8400萬噸、3000萬噸和4200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000萬噸。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初步形成;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優化,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農村產業結構更加協調,二、三產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超過1.5∶1;農村就業結構逐步優化,鄉鎮企業每年新增就業250萬人以上,農民外出務工每年新增500萬人左右。

      ——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約5個百分點。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8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

      ——農業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改善。主要農區耕地退化率下降10個百分點,農田地力等級普遍提高1~2級;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化肥、農藥等資源利用率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基本健全,良好農業規范(GAP)得到有效推行,基本實現食用農產品無公害生產;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逐步增強,主要農作物病蟲害損失率降低3個百分點,畜禽病死率降低8%。

      ——農民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培訓農民達到1億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不斷涌現;農業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

      ——農村面貌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27%左右,農業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0%,農業面源污染區域綜合治理率達到50%,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處理,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

    類別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長(%)

    屬 性

     

     

     

     

    糧食播種面積(億公頃)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億噸)

    棉花產量(萬噸)

    油料產量(萬噸)

    糖料產量(億噸)

    肉類產量(萬噸)

    禽蛋產量(萬噸)

    奶類產量(萬噸)

    水產品產量(萬噸)

    1.0428

    4.84

    571

    3077

    0.9451

    7743

    2879

    2865

    5106

    1.0333

    5.0

    680

    3200

    1.2

    8400

    3000

    4200

    6000

    -0.18

    0.65

    3.55

    0.78

    4.89

    1.64

    0.82

    7.95

    3.28

    約束性

    約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經濟結構

    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

    五年新增鄉鎮企業就業人數(萬人)

    五年新增農民外出務工人數(萬人)

     

    1:1

     

     

    50

    1.5:1

     

     

     

    [1250]

    [2500]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科技貢獻率(%)

    農機總動力(億千瓦)

    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

    48

    6.8

    36

    53

    8.0

    45

    [5]

    3.3

    [9]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主要農區耕地退化率(%)

    農田地力等級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

    化肥利用率(%)

    農藥利用率(%)

     

     

    0.45

     

    30

     

     

    0.5

     

    35

    [-10]

    累計提高1~2級

    [0.05]

    [5]

    [5]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質量安全

     

    主要農作物病蟲害損失率(%)

    畜禽病死率(%)

     

     

    8

     

     

     

    5

     

     

     

    [-3]

    [-8]

     

     

    預期性

    預期性

     

    農民發展

     

    培訓農民數量(億人)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3255

     

     

    4150

     

    1

    5

     

    預期性

    預期性

    農村面貌

    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

    農業污染物排放水平(%)

    農業面源污染區域綜合治理率(%)

    12

     

     

    27

     

    50

    [15]

    [-50]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注:帶[]的為五年累計數。

    中國糧油儀器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最近更新儀器
    推薦儀器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
    国产步兵社区视频在线观看,美女的胸又www又黄的网站,欧美精品福利视频,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 <code id="m0wsm"></code>
    <cite id="m0wsm"><center id="m0wsm"></center></cite>
    <cite id="m0wsm"><pre id="m0wsm"></pre></cite>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黄色网| 国产美女久久久| 啦啦啦中文在线观看日本| 台湾佬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 jizzjizzjizzjizz国产|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我想看一级毛片| 四虎网站1515hh四虎|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不卡| 大尺度视频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 美女激情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又粗又长又色又爽视频| 一级特黄特色的免费大片视频| sao浪美人的激爱之路| 金8国欧美系列在线|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护士|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18美女扒开尿口无遮挡| 橘子没熟svk| 国产在线一区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色哟哟视频在线|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特黄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一| 一二三区在线视频| 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最近电影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又长又粗又爽免费视频 | 可以直接看的毛片| swag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区久久综合|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